新闻中心   News
    无分类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抗战中的郭沫若 用战斗的笔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

2015/9/7 11:25:52      点击:


他是当代诗人、剧作家、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书法家……他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。他,就是 郭沫若!在抗日战争中,众多的学者、文学家、音乐家、戏剧家、美术家,积极参加了笔部队,很多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。郭沫若是这支 笔部队的重要组织者,也是坚守时间最长、最为活跃、成果最为丰富的著名战士之一。


投身抗战

创办《救亡日报》,呼吁“拼到最后”

1937年7月24日,卢沟桥的枪声尚未平息,郭沫若毅然决然地从日本回到祖国,投身抗日大业。他与夏衍等人创办了 《救亡日报》,大家约定不取稿酬。郭沫若以老朋友和报人的双重身份,多次带领夏衍、田汉等文化界朋友,奔赴前线,采访薛岳、张发奎等 抗战将领,写成通讯报道,并配以前线照片和诗词唱和,鼓舞中国人民“不悲观、不踌躇、不畏怯、不中馁,拼到最后胜利的到来 ”。该报成为当时上海文化界呼吁抗战的重要阵地。

1938年4月,郭沫若奉命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,负责抗战宣传,鼓舞群众积极抗战的同时为前线输 送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食粮。作为对抗日本文化侵略的实绩,郭沫若创作了《棠棣之花》《屈原》《虎符》《高渐离》《孔雀胆》《南冠草》等6 部历史剧,开展了先秦诸子思想研究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文人,用他们战斗的笔在另一条战线上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,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 日热情,提升了民族自信。

抗战时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,作为文化界领袖,郭沫若本人的生活也不好过,接近他的作家刘盛亚说:“有红 萝卜的时候,他家里经常是吃红萝卜的。”即便如此清贫,郭沫若仍然愿意将“红萝卜”与那些贫穷的文艺界朋友分享。郭沫 若闻讯田汉生活艰难,特意给田汉写信,“吾弟生活极窘,近已知其详尽”,将历史剧《高渐离》的稿费赠送,“留弟处以为 老伯母甘旨之费”。除了经济上的救援,郭沫若还用赠诗、题词等文艺界特有的方式,去帮助那些文学艺术家度过艰难的抗战岁月。

此外,郭沫若还扶持和培养了学术界、文学界、音乐界的大批学术新秀。他知道,在这场战争中需要更多人的声音 。



天赋异禀

跨越多个学术领域,留下丰厚遗产

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。早期他在诗歌创作上,第一本诗集《女神》就奏响了五四时代精神的 最强音;他把古文字研究和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,开创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天地,代表作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《甲骨文字研究》《石鼓文 研究》等。

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。他从小就喜欢读书,在沙湾上小学时国文和历 史成绩几乎都是满分,可是操行和数学两科都不及格,在当时郭沫若不是最优秀的学生,倒也算是一个偏科的才子。他在13岁那年写下一首反 映早年生活的诗《茶溪》:闲钓茶溪水,临风诵我诗。钓竿含了去,不识是何鱼?能有兴致去钓鱼戏水,进而忘情诵诗,足可以说明他少年时 就对于诗歌和文学颇有领悟。

在成长的每一个时期,郭沫若都为中国的文学界、历史学界带来一次冲击与震撼。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、散文 、小说、历史剧、传记文学、评论等,另有许多史论、考古论文和译作,触类旁通,可谓是天赋异禀。



争议

“最能代表五四狂飙精神”的诗人

郭沫若以其才情横溢、大气磅礴的诗篇震撼文坛,被称为“最能代表五四狂飙精神”的诗人。

对自己的 “人生表演”,郭沫若有自察和自辨。在一篇题为 《无花果》的报告文学中,他对自己的人 生作了这样的概括:“做人有两种,一种叫逢场作戏,那样,很快就能成功;另一种,叫自然流露,也很容易倒霉,甚至毁掉。我的诗, 最早之所以写得好,是因为自然流露。……北伐开始之后,我的地位渐渐高了,就免不了学会逢场作戏了。”



才华横溢大节无亏

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有三次。早在郭沫若诞辰50周年之际,就有人以“奔放的感情,缜密的头脑”来 概括这位大家,指出:“有着奔放的感情,才能写出那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的诗篇,有着缜密的头脑,才能从学术研究上去清算历史。 ”

有人评价,其实郭沫若的个人情感和一些言语都是小节罢了。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他的 “一生”,作为 文人郭沫若:才华横溢,大节无亏。在我的脑子里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、生气勃勃的,意气风发、豪情满怀的。……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 、诗人和雄辩家、智慧、才能、气魄、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。我同郭老接触多年,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,他谈话、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。”

——巴金

郭老热情坦白,待我们似亲切的父兄;他博学多才,思想纵横驰骋,他是我们尊敬的老师;而他又那样的正义凛然,挺身在前,他又是我们 景仰的革命者……他是博大精深的学者,如科学、史学、考古……他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。在科学上他是冷静的,在文学上他是热烈的。 ”

——曹禺


■链接

“爆炸啊,你从云头滚下来吧!”

——郭沫若和重庆天官府8号

穿过重庆市渝中区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,略显破旧的天官府8号静静地伫立在繁华都市中,这里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 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办公所在地,相隔不远的天官府4号、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故居已因火灾而拆除。

1938年12月,郭沫若抵达重庆,在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其所属电影界、戏剧 界、诗歌工作者、美术工作者等各种级别的抗敌协会、全国慰劳总会、中苏文化协会等社会团体中负有重任。其中,最重要的职务是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。第三厅办公所在地天官府8号(原7号),是二楼一底的中型灰色砖木结构建筑,当年曾是热闹的大杂院,万国 旗的风格,在渝的文化人常在此聚会。

1942年1月2日至11日,郭沫若一气呵成用10天时间创作出《屈原》,该剧4月3日起在国台大戏院公演,很多当时最 红的明星都在这部剧里担当了角色。金山饰屈原,白杨饰南后,张瑞芳饰婵娟,顾而已、孙坚白和施超等人参演。

《屈原》公演17天,卖出32000张票。每场开演前,买票队伍排出数百米,甚至有人半夜带着凉椅到剧院门前等候买 票,还有人从成都、贵阳和桂林赶来看戏。戏中独白《雷电颂》传诵一时,重庆大街小巷,到处可以听到有人朗诵台词:“爆炸啊,你从 云头滚下来吧!”就连人力车夫与警察发生冲突时,也会喊出这句话。

蓬门陋室等闲视,山城街头响惊雷。郭沫若在重庆创作出大量名作,这也是抗战时来到重庆的文化名人的普遍写照 。

老楼依然斑驳,就像历史并未如烟消散。